该团队研发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在充电能力方面表现出色:在2C倍率下,电池能释放出1497 mAh g⁻¹的高比容量(以硫质量计算);即使以20C超高倍率充电时,其容量仍可达到784 mAh g⁻¹。
此外,该原型电池在循环寿命方面也表现出色。在25°C下,以5C倍率循环25000次后,电池仍具有80.2%的初始容量,展现出了绝佳的循环稳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保持更长的常规使用的寿命,降低了更换电池的频率和成本。较于当前主流的锂电池,这种固体电池技术一旦落地,对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汽车等都有着深远影响。
固态电池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的新型电池技术。它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解质,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以有很大成效避免液态电解质可能引发的漏液、燃烧等问题,从而明显降低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同时,固态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也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一样体积或重量的情况下,固态电池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为电动汽车等应用提供更长的续航能力。此外,固态电池还可能具备更短的充电时间以及更长的循环常规使用的寿命等优势,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设备以及储能系统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全世界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投入固态电池研究。
固态电池产业链与液态锂电池大致相似,上游包括原料矿产、机械设备和基础材料,两者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种类,正极材料方面几乎一致。产业链中游为电池包的加工制备过程,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等。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最受看好。
1月15日,前瞻产业研究院在“前瞻 2025: 新能源新技术趋势洞察交流会”上全球首发《2025年固态电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蓝皮书——提质降本,突破 “固” 障》(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22年以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预计其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地方政府培育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历史性机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自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数据显示,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景图来看,如果按照上中下游来划分,产业链可以被划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整车制造,以及下游的服务。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续航能力和性能表现,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中国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先行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所”,希冀发挥“产业研究+大数据+技术洞察+招商资源前置”的独家特色产业规划服务,为各地政府提供既科学、又前瞻、更落地的产业规划整体咨询方案。不仅提供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项目运营等综合服务,还提供海洋经济产业数据大屏监测、产业链图谱编制、专项政策编制及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