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司令曾披露:中国核武器汲取美俄70年经验避开了短板

发布时间: 2025-04-12 来源:科华UPS YTR系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在罗布泊引爆了第一颗,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

  中国拥有核武器,在中国外交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事件,也是国际冷战史的一个大事件。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核武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成功跻身于世界前列。

  2023年,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安东尼·科顿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不安地说道:“中国的核武器汲取了美国、俄罗斯70年的经验,避开了短板。”

  科顿所言的确语出惊人,其目的是引起外界对中国核武的重视,妄图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中国在核武问题上做出让步。

  第二次中,中国吃了大亏。教员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研发核武器,抵抗美国的核讹诈。

  那时,制造核武器不再神秘莫测,社会上有一定物理高等知识都清楚,研发核武器一是用浓缩铀制造,另一种则是用钚。

  美国的CIA也从各种渠道,获取到中国正在秘密实施核武器战略,并给予了高度关注。

  进入到60年代,美国高层对中国追求拥有核武器的能力越来越忧心忡忡,一如今天看待伊朗一样。

  1960年,得益于卫星技术的发展,美国能够正常的使用头顶上的卫星对中国进行高空拍照。

  然而,受限于罗布泊远在戈壁,卫星拍照技术还不成熟等诸多条件,美国人也搞不清楚中国的核武器进行到何种地步。

  CIA的分析人员只能猜测,中国第一个生产反应堆将于2年后,获得第一批钚。

  中情局坚信不疑,中国将用钚而不是用铀。为何会有这样的判断,一是其他核国家都是用钚,二来将铀浓缩到武器级别程度费时费力,而且所需的“浓缩钚”原料要少得多。

  选择“浓缩铀”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李四光带领的中国地质队在广西找到了铀矿。

  当时的“美乐宗”肯尼迪非常敌视中国,在听取了CIA的报告,做出了“中国的核试验可能是60年代最严重的恶性事件”。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肯尼迪更是强硬地答复道:“只要我在位一天,就不允许中国拥有核武器。”

  1963年1月22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上,肯尼迪向公众表明了自己愿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我们和苏联谈判条约的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要终止或迟滞发展的能力。”

  无奈之下,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就只能单干,提出了对中国的进行空中打击,利用潜伏在中国的特工进行秘密破坏,空投破坏小组制服中国核基地的警卫部队并摧毁等三种方案。

  等到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美国见木已成舟,也只好就此作罢,默认了中国拥有核武器这个事实。

  回溯中国发展核武的历史,会发现中国研发技术不仅没有汲取美国的经验,反而是遭到了美国的多重经济封锁和制裁。

  至于美国战略司令科顿认为中国汲取了俄罗斯的经验,这更是偷换概念,只能说是苏联在中国发展核武的早期阶段给了一些帮助。

  那是在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战胜国内的政治对手,调整了对华政策,一再示好中国,希望能借在国家中的巨大威望,好支持自己,从而让那些反对者闭嘴。

  赫鲁晓夫思考了很久,还是帮助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实验性质核反应堆,以及培养了一些原子能专家。

  不得不说,“老大哥”苏联只要和你关系密切,援助是非常大方的,一点都不小气。

  在1957年3月,苏联的沃尔比约夫率领了十几位专家来到物理研究所,编制了教学大纲,还指导了反应堆的试验。

  过了2年,沃尔比约夫离开即将离开之际,物理研究所的人数已经猛增到6000人。

  时任该所负责人的孟戈非后来回忆说:“不仅在技术上,就是在反应堆、核动力的研究体制建设方面,沃尔比约夫都给予了不少帮助。苏联能派出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可见是诚心帮助中国的。”

  此外,苏联还特别帮助中国培养了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代号为543).当时负责炮兵教导大队的领导钱学森说:“P-2型导弹是苏联第一代产品,谈不上先进,但对我们来说,毕竟有了教学实物,可使我们少走弯路,你们要好好学。”

  在核武器的技术上,的威力相较于氢弹,还不是非常大。要想拥有破坏力更强大的核武器,必须要成功研发氢弹。

  人们往往对氢弹望文生义,认为氢弹是由氢气做成的,或者是由氢的同位素氘,氚做成的。

  但其实不是,美国试验的T-U型氢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里面一层是,在外面则包含着大量液态的“氘和氚”。

  爆炸后,就会一并点燃氘和氚的混合物,从而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比更强的能量,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引爆的氢弹”。

  然而,氢弹的原理会带来一个先天性的不足,即氢弹的体积太大了,也太重了,因需要用到液态的氘和氚,还必须要在弹体外围再加一个超低温冷冻机。

  基于种种因素,美国采用的T-U构型(又叫泰勒-乌拉姆构型)试验的氢弹重达62吨,不利于实际作战。

  除了氢弹过重,还要使用到大量的氚(寿命仅为12年),自然界并没有这种物质。要是用人工生产,将会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为了解决氢弹重、资金多两大难题,于敏、黄祖洽等人联手提出了“于敏-构型”,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的目标,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核武器的维护费用。

  所谓的“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同时具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三种核打击方式的能力。

  在陆基洲际导弹方面,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这一点是不用置疑。

  然而,在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这两个方面,中国比美国、俄罗斯都要稍逊一筹。

  所谓的潜射弹道导弹,指的是从核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故而必须要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级别的核潜艇。

  无论是俄罗斯的“北风之神”,亦或是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都比中国的094型核潜艇要强上许多。

  核潜艇作为搭载核武器的平台,可以携带潜射洲际导弹,藏于大洋深处,这是一种本土遭受了敌人核打击后,生存率最高的核反击力量。

  在核潜艇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应器的设计、不依赖空气的先进推进系统和静音技术。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报告数据显示,最新的096型战略核潜艇改善了过去长久以来,潜艇噪音过于吵杂、巨大的致命缺点,在推进、感测器都有巨大发展,但还是比不上“北风之神”和“俄亥俄”。

  至于战略轰炸机,中国目前服役的依旧是“轰-6K”,其综合性能远不如美国的B-2A和俄罗斯的Tu-160。

  传闻中的“轰-20”一直未能面世,不知道是遇到了技术难题,还是回炉重造了。

  据半岛电视台的媒体显示,即将问世的“轰-20”将采用和美国的B-2类似的机翼设计,以增强其隐身能力。

  但机翼的设计去掉了尾翼,和机身完美融合,形成了光滑的曲面,没有垂直表明和锐角,就能使得雷达波偏转,而不是反射。

  不过,“轰-20”的设计中,发动机被集成在机身中,其排气在离开飞机之前,要经过精心扩散和冷却,使得热寻导弹或者红外传感器难以探测。

  最后就是“轰-20”的航程,估计约为8500公里(一些军事专家觉得会达到上万公里),有效载荷超过10吨,可携带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能够威胁第二岛链的内外目标,包括关岛和夏威夷的美军基地。

  核武器的含义不止核武器本身,更延伸到其搭载平台上,也就是“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

  不论是在战略核潜艇上,还是战略轰炸机上,中国都和美国、俄罗斯有着不小的差距,也存在一定的短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科顿的表态是虚假的,是迷惑外界群众的。

  在中国核弹头数量达到美俄同等数量级之前,或美俄核弹头数量削减到中国核弹头数量之前,中国决不能参予美俄实质性限制核武谈判。

  日前测试成功的高超音速发动机,预示着中国将拥有比当前美俄轰炸机更优越的机种。

  说到了大轰迟迟出不来的关键,或者是遇到了技术难题,或者是造的差不多了发现性能达不到要求,只能回炉重来。